实践篇1漫画成型之前
——点子、NAME、分格的方法——
点子从何而生?
接下来,我想以前文中叙述过的漫画创作方法为基础,具体地将漫画创作的各道工序教给大家。
(资料图片)
创作漫画的具体工序,每个漫画家大概各有不同我的流程是:点子簿----->草稿本(和编辑商量时用的记事本)---->剧本 ----> NAME----原稿
点子是漫画的起点。那么,接下来我想聊一聊,点子究竟从何而生?虽然每个人寻找点子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点子的诞生与作者的人生以及生活密切相关。
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自己经历过的恋情纠纷,或者是自己想去外国走一趟的冲动,身边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总之不论如何,作者应该从贴近自己生活的地方出发,去寻找作品的点子。
我从高中时代起,就开始向杂志社投稿,那时的世界对我来说仍然非常广阔,充满了未知的场所。因此我非常推崇像冒险家植村直己的旅行实录、儒勒凡尔纳的《环游世界八十天》这一类的,讲述世界上各种未解之谜的故事(虚构的也没关系),我也想创作这样的作品。音乐方面,我非常偏爱融合了世界各地音乐元素的前进摇滚以及溶解摇滚,我之所以会创作出《JOJO》这样的故事,也离不开这些音乐的影响。此外我对超能力也一直很感兴趣,“如果超能力真的存在的话,那如何才能用科学区证明?”,我经常会思考类似的问题,这些思考则最终与《JOJO》里的波纹和替身联系到了一起。
对不同的意见保持兴趣
我一直都保持着记录自己身边的各种“有意思”的见闻、然后总结到点子簿中的习惯。不过,不管一件事情“多么有意思”,我也不会当场就记下来。虽然我经常会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把这些事忘得一干二净,但我也不会去在意,这是因为,会忘掉就说明那些事根本没那么有趣。倘若一件事真的足够有趣的话,那肯定早晚能想起来。
笔记中记录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①自己觉得好的东西
比方说在看电影的时候,觉得“这个镜头真不错啊”,我就会记录下来。这时,就不能仅止于“这个镜头真不错”,而是要在事后去进行分析,“这个镜头好在哪里?”、“我为什么会觉得它好?”。
②和我持不同意见或者有所疑问的事件、无法理解的人
点子诞生的势头非常明显,呼之欲出,当遇到这样的人和事的时候,千万不能让机会从手中溜走。不能因为“自己无法理解”就把一件事屏蔽在外,而是要通过分析“为什么这个人会这么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听到这样的意见,我自己会作何思考?”等一系列问题,来学习自己所不具备的观点。此外,就算是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事物,但倘若能了解爱好者的观点的话,自己的世界观就能够得到拓展,从中也可以诞生出新的点子。
③可怕的事和好笑的事
给人留下心理阴影的事“为什么会觉得可怕”(为什么很好笑),思考其中的理由,这与点子息息相关。
点子取之不尽
也曾经有人问过我:“点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觉得,与其说是点子用光了,倒不如说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兴趣,所以点子才枯竭了。点子与作者自己的人生以及生活密切相关,兴趣一旦没了,点子也自然就没了。
相反的,如果能够一直对事物保持着浓厚兴趣,时时刻刻伸长自己的触角,以坦诚的心态面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那么点子就不可能枯竭。我希望各位也可以保持这种“坦诚”的心态。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出圈的东西一律无视,这种“自满”的态度是万万不可的。
如果什么时候我因为“必须要找个什么梗出来”而感到十分痛苦的话,那就说明我也该退休了。就现在来看,点子簿中记录的东西仍旧取之不尽,我也可以继续从事漫画家的工作,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虽然我以前曾经担心自己在体力上可能有点吃不消了,也考虑过“到了 50 岁就功成身退”,但是趁着兴趣未尽,我想再稍微继续从事漫画家的工作一段时间。
和编辑商量
终于到了开始动笔画漫画的时刻了,从点子簿中找出能够用在漫画里的点子,然后拿着这些点子去找编辑商量。
这时,我会使用草稿本来记录商量的内容。作为例子,我在此独家披露《JOJOLION》第一话的讨论笔记,到底上面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请看下图。
“失去记忆的少年找回自己的心”,这个点子构成了第一话的基础。以此为出发点,我在草稿本中写下了第一话需要讲述的内容。
①常秀怒吼着“我的康穗!”向这边袭来
②康穗被推到一边
③常秀想用石头砸定助
④定助下意识发动了替身
故事流程大概如此,在这几行字的下面,还写着定助替身的创意是“泡泡”。右上的“螺丝、螺丝钉、螺钉”字样,则代表了常秀当时尚未发掘出的替身能力。最下边的一行写的是“康穗 解说”,这是关于这一话结尾的笔记。
我会拿着这个笔记本去和编辑碰头,然后一边和编辑商量剧情,一边在上边记下各种事项。就这样把和编辑交换的意见添加到笔记中,如果出现了有疑问的点,则需要重新进行构思,有时还必须要去进行追加取材。在这时如果想不出好点子,就会长时间的耗在这里,没办法进行到下一步。
根据剧本来构思台词和分格接下来的一步要做什么,也是因人而异,个人来说,在得到编辑的首肯之后,我会开始着手编写剧本。
首先这里要使用的是论文纸,在上面写出一页份的台词(请参考下图)。漫画原稿的总面积是定好的。总面积=每一页的面积(原稿纸 长 270 毫米宽 180 毫米)X 每一话的页数,就只有这么大。因此,必须要将所有想画的内容都收进固定的面积中,这是画漫画时的铁则,而刚刚写好的台词,则起到了分配这些内容的作用。
《JOJOLION》在月刊杂志《ULTRA JUMP》上连载,每一话有 45 页,所以剧本的每一个段落可以占 4 到 5 页,接下来,依照故事的分量和次序,对剧本进行分割,给最重要的部分划分出最大的面积。虽然根据经验,我可以知道“大致这么分 45 页就正好够用”,但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思考“我自己到底想画些什么?”、“我最想把哪一个部分传达给读者?”等问题,来划分出剧情的重要度,进而得出“先扬后抑,最后搞一个大新闻”的结论,决定好整体的平衡感。
在这个步骤中,作者就应该已经可以规划好故事的重点了,因此,分格的构思也应该在脑中大致完成。第一话的重点放在了“定助苏醒”的部分上,因此我采用了逐步渲染气氛的演出方式。
分格要跟着节奏
在设计分格的时候,并不用特意的去遵循什么理论或者规则,只要漫画读的够多,就大致可以明白一二了。漫画分格的问题,与其靠听别人的解释说明来理解,还不如自己多读漫画多去训练和实践,反复的尝试更加重要,不要想得太多,我认为这样反而能画出好的分格。最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在漫画里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坦率的表达出来,仅此而已。
大致上来说基本就是“向左、向左、向左,顶到头了就往下走。然后再向左,向左,顶到头了就翻到下一页。”,保持像这样的一种节奏感。这种节奏的强与弱,换句话说也就是格子的大与小,取决于画面内容的重要性。在写文章时,应该在哪里分段,怎么才能读起来朗朗上口,文章的结构又该如何划分,这些全都取决于作者的品味,画漫画也可以说是同样的道理。
和每一页的分格存在节奏感一样,整部漫画的分格也存在节奏感。如果是体育漫画的话,就算一整话都是在讲比赛如何进行,但从整体上看的话,就会发现分格呈现出一步步走向胜利,气氛逐步高涨的趋势。
另外,如果连续好几页都采用同样的分格方式的话,读者就会感到厌倦。因此,就需要向电影取经,如果前面一段是特写、特写、远镜头的话,那接下来就应该从远镜头开始切入,营造出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根据系列和作品的不同,作品的气氛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就需要有意识地在设计分格时采取不同的风格。
用斜线来划分出格子,或者在画面中留白,想办法设计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分格,以此来防止读者产生厌倦。当漫画中的角色背对着镜头,无法传达出自己的感情时,我会使用圆形的分格。在圆形的分格里画出角色面部的特写,就能起到把“角色此刻的感情”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效果。
NAME里蕴藏着日本漫画的特点
接下来的一步是画 NAME。NAME 的画法基本上是凭感觉,很难用文章来进行说明。NAME 的画法千差万别,因此我也无法断言各种画法之间孰优孰劣。根据漫画家个人习惯的不同,也有人在画 NAME 时一点都不去进行规划,完全是在那里即兴创作,结果才画了 10 页就发现“已经没得可画了,剩余的页数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那个作者好像就凑了一大串动作戏上去,听说了这个事例之后,我不禁觉得画 NAME 这事还真是因人而异。
不过,也有一些立志成为漫画家的朋友“不会画 NAME”,所以为了让他们也可以顺利的画出 NAME,我想以《JOJOLION》第一话为例进行一下讲解。
下面的两页 NAME 表现了常秀粗暴的推开康穗,定助注意到了之后非常生气的场景。
顺带一提,我认为日本漫画和欧美漫画的决定性区别,就蕴藏于 NAME 的画法之中。欧美漫画的 NAME 更加重视“构图上的美观”,专注于人物动作的描绘。而与之相对的,日本漫画的 NAME 则对角色的心理活动以及表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追求角色心理活动的技巧,可以说是日本漫画独一无二的特点。
我觉得这张 NAME 将“常秀粗暴的推开康穗”,“康穗摔倒在地”“定助注意到了这件事”“看到摔倒在地的康穗,定助感到非常生气”等一系列的角色行动传达给了读者,而且在剧情层面上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这一话中,我最想表达的内容是沉睡至今的“迷之少年(定助)”的“觉醒”。错以为那位关心自己、富有同情心的“女性(康穗)”受到了人欺负,为了从危险中保护康穗,定助苏醒了过来。在这一幕中,我想营造出定助向康穗“示爱”的效果,所以才花费了两页来进行演出。此外,在这一幕中,我在刻画定助性格的同时,也对常秀的性格进行了刻画,试图让对战中的两人形成强烈对比,对登场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视角保持不变
把 NAME 给编辑看了之后,如果编辑那边 OK 的话,就终于可以进入原稿绘制这道工序了。在绘制原稿时,虽然还需要在考虑叙事节奏和翻页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多多少少的修正,但分格方式以及画面的配置等要素则基本和 NAME 保持一致。
在绘制原稿时,最值得注意的是构图。拿《JOJOLION》第一话中“常秀推开”的这个场景来说的话,视角始终保持在正对着常秀和康穗的方向,只能看到定助的背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构图。
如果往细了说就该没完没了了,总之我的作法是,把视角想象成是拍电影时的镜头,将镜头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让它随便移动。角色自然是可以随便移动的,但如果镜头一会从右往左拍,一会又从左往右拍,一直乱动个不停的话,读者就会产生混乱,搞不清角色到底身处什么位置?更严重的情况,读者甚至会把角色看混。随着场景的不同,构图也会跟着改变,我的这种分格方式,要说的话就属于电影风格,也许和其他人的作法不大一样。
把画完的东西忘掉
原稿的绘制要经过草图、底稿、描线这几道工序,如果是彩图的话还要涂色,最终完工之后上交给编辑。我十分重视绘画时的现场感,因此只要无伤大雅,我就不会去改那些小错。
虽然在完工的一瞬间会很有成就感,但我却时常保持着“把画完的东西忘掉”的态度,不再回顾过去。就算在觉得自己“画出了好作品啊!”的时候,也会马上将这种感觉抛诸脑后。因为我觉得,倘若人要是满足于“自己画过的杰作”的话,那下一次创作的灵感就会枯竭了。出于同样的理由,就算受到了别人的赞扬,我也不会当真。只有小孩才会在夸奖中得到成长,只有从错误和失败中获得下一部作品的启示,才能不断地创作下去。
关键词: